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六个二级学科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立足陕西文学创作实绩及批评传统,积极开展地域文学与文化方面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着重探究陕西地域性古典文学与秦地自然风土、地方风俗等内在关系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致力于文献学与建筑文化、园林艺术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文艺学主要从中西文化比较视域出发,致力于中国审美文化史、当代文论与美学思潮等方面的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侧重于当代语境中的国别文学研究及中外文学比较研究。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除聚焦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言比较研究的同时,还兼顾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立足陕西地域文化沃土和学校建筑科技学科链群优势,探索形成了陕西乃至西部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与建筑及园林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等特色科研领域。初步彰显了建大中文学科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具体体现为:一是致力于以贾平凹等陕西作家为中心的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形成了从作家研究资料的汇编辑录到文学文本的理论解读,再到城乡叙事的现实思考等多维研究,先后承担了“当代文学的新乡土叙事比较研究”“贾平凹小说与中国城乡文化变迁关联性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出版了《贾平凹研究资料汇编》《当代新乡土文学叙事比较论稿》《地域文化与艺术生成——贾平凹与张艺谋》《影响中的创造——贾平凹小说的独异生成》等一系列学术著作。二是立足学校办学实际,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从文学与建筑文化、园林艺术的跨学科交叉视域出发,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园林文献的系统整理,以及文学与建筑、园林的相关性研究。先后建立了关中非遗文献整理、传承保护、传播研究基地,以及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建筑文化研究所等省、校级科研平台,承担了“中国古代建筑思想通史编史学与史料学研究”“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出版了《中国园林史》《外国园林史》《文学城市:贾平凹小说的城市想象》《扬州郑氏与园林文学》等一批文学与建筑、园林交叉领域的专著。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拥有一批学历层次高、梯队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5人,具有高级职称者23人,博士17人,在读博士5人。教师团队中除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全国知名的作家、贾平凹研究专家、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陕西省“百青”文艺家之外,还有来自弗莱堡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青年博士。近年来,本学科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表现突出,共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社科基金20余项;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0余部;获得包括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二等奖在内的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中文学科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法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法学教育始于1996年,每年招收法学本科生、法学辅修本科生。依托学校整体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注重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城市规划等学科共建共融。2011年成立全国首家专业从事建设工程法律研究的省级研究会——陕西省法学会工程建设法学研究会,2019年成立西安市法学会城市更新与城乡治理法学研究会。2003年获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授权点,2021年动态调整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授权,于2023年面向全国招生。本学科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在省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良好,多数专任教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现任教师高职称以上占比59%,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0%。现有硕士生导师15人,实务导师16人。多名教师荣获“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校青年教师标兵”等荣誉称号,获聘为住建部法律专家、“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陕西省教育法治工作专家、陕西省政法委特约研究员等。
本学科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本学科点教师获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获得省部级、厅局级成果奖励及省部级领导的批示10余项。本学科积极举办学术讲座和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近年来,主办了“中国海外工程风险应对与合规管理座谈会”“建设工程合同纠纷争议评审与解决专题论坛”等会议,为有效推动工程建设、城市更新法治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学理论支撑。同时,圆满承办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学术交流会”“常设中国(西安)建设工程法律论坛”“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年会”“中国建设工程司法鉴定学术研讨会”等多场学术会议,为深入破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学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优化解决方案,提升了西安建大法学学科在全国法学领域的影响力。
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学位授权点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15年开始招生,2018 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专项评估。本学位点以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为基础,依托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和英文专业、建筑学院的建筑学专业以及校内数十个国家级、省部级中华文化实践与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实践与语言教学实训工坊,建立了良好的办学与实践平台。2013-2020年,我校与瑞典吕勒欧工业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在此期间本学位点持续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汉语志愿者。本学位点形成的专业定位是:立足陕西,辐射西北,面向全国及“一带一路”部分国家与地区,融入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建设工作;服务国内外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中国传统文化、陕西地域文化及中国建筑文化推广与传播工作;为中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外语言文化合作与交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和智力支撑。
本学位点有一支职称、学历、专业及年龄等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校内专任教师31人,校内导师19人,校外导师2人。青年教师(45岁以下)12人,占38.71%;中年教师(45-59岁)17人,占54.84%。专职教师中获外单位硕士学位12人,占38.71%,博士学位19人,占61.29%。教授9人,副教授15人,讲师7人,高级职称教师24人,占77.42%。专任教师国际化程度较高,“双师型”导师数量多,有丰富的国际中文教学和管理经验。在国内外从事3年以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26人,占83.87%,有一年及以上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22人,占70.97%。其中有瑞典吕乐欧孔子学院中方院长1人;3名教师曾在美国和英国从事中文教学;6名教师赴英国雷丁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和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访学或修读学位;超过80%的教师长期面向我校来华留学生教学。《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外语考官6人。校外行业导师4人,与校内导师结对,联合培养硕士生。
哲学--美学
美学硕士点设置于哲学一级学科点之下,由文学院负责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本硕士点以美学理论在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为基本特色,设有美学理论与文艺批评、小说美学、诗歌美学、建筑美学与审美文化、科技美学等方向,逐步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硕士点注重地域文化及审美旨趣等相关方面研究,既关注贾平凹、张艺谋等当代文学艺术家,也涉猎唐诗选评和关学名家创作等古代文艺美学领域。本硕士点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号召,既加强丝绸之路审美文化的特征和交流研究,也关注现象学、实用主义对传统西方美学理论的改造及儒道释文化中蕴含的美学观念。本硕士点倾力打造新文科学科群,实现新文科与“建筑科技”链条发展的对接与补充,偏重美学与文学、建筑、考古、设计等的融合研究,加大美学与“建筑科技”“文创设计”等的对接和联系。本硕士点拥有导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人。本硕士点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获准国家社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厅局级和校级项目20余项。
艺术学--影视历史与理论
本硕士点由原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调整改制而成,2012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2013年首次招生,由我校艺术学院和文学院共同建设,2023年调整为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现文学院负责招收艺术学下的影视历史与理论方向,主要培养具备艺术学基本理论及艺术批评与鉴赏能力,能够从事影视文化评论、理论研究和教育以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宣传部、文化局、广播电视局、电视台、影视传播公司、电影公司、广告公司、群众艺术馆、剧团、出版社、报社以及学校等单位,毕业生也可报考艺术学、电影学等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本硕士点影视历史与理论方向现有教授3人、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3人,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及国家精品剧目3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及年度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厅局级和校级项目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