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晚,法学系“思与行读书小组”读书研讨会在雁塔校区教学主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期读书活动以法国社会学大师埃米尔•涂尔干代表作《社会 分工论》一书为研讨文本。活动由我院法学系张伟涛老师主持,邀请我校思政学院张云龙老师、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丁为老师作为嘉宾,与法学系研究生一起参加了 本次活动。
主题报告分别由2014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三位研究生担 任。段明苒同学首先做了《道德基础的社会整合及其对转型中中国的社会意义》的读书报告。她指出《社会分工论》成书于西方社会从前现代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 期,旨在探讨社会整合与秩序重建这一主题。报告阐述了集体意识的演变、有机团结对社会整合的威胁、以及通过道德实现社会整合从而解决现代性问题等涂尔干理 论的核心内容。报告最后探讨了涂尔干思想对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解决社会失范问题的若干启示。主报告人李琳同学在题为《从社会团结思考中国转型时期 “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报告中,首先援用涂尔干的社会失范与社会团结理论的分析框架,分析指出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型,由此导致社会 组织功能弱化、规范制度失灵与思想观念混乱等社会失范问题。要有效地化解社会失范从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采取以下途径:加强合理、健全的社会分工增强社会 团结,注重集体意识、维系社会和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张梦真同学在《拥抱自由:深度分工条件下的有机团结如何达致个人自由》的主题报告中,首先指 出涂尔干理论生成的现代社会的转型背景及其社会问题,然后分析了社会分工状况不同导致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两种类型的显著特征,以及社会向有机团结转变的 必然趋势及其进步意义。报告人认为,有机团结促进了个体社会的形成与个人自由的增长,但是这些受到社会失范的威胁。为了有效保障个人自由防止社会失范,我 们亟待在高度社会分工的基础上,重建现代社会的集体意识与道德体系,而绝非退回到基于机械团结的前现代集体意识中去。在三位主报告人发言之后,杨雨超、吴 永静、苑美琦、余倩等同学分别围绕阅读文本,基于自己的理解,并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发表了她们的看法。
在点评阶段。丁卫老师指出,主报告的视野有些狭窄,仅限于对文本本身的理解。他指出一个好的读书报告,是基于阅读者的视角对文本的阐释。要对文本作出比较 好的理解,必须首先从文本的纵向、横向的比较入手,深入把握作者思想在学术发展脉络中的地位,以及与同代其他思想家相比较的显著特点。其次,要搞清楚作者 的深层关怀。这些需要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去理解。最后,要深入理论本身。张云龙老师认为,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中关于社会的机械团 结与有机团结的划分属于现代性思想研究的谱系,涂尔干的诸多思想在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中均有体现。此外,法国思想家注重集体主义,有别于 英美思想更偏重个人自由,这也构成了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张云龙老师提醒大家语言表述的学术化,而非直接套用一些流行话语。张伟涛老师具体指出了几 位主报告同学撰写的报告在结构、内容,以及语言表述上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并简要分析了涂尔干的主要理论贡献,基本思想关怀,以及涂尔干理论本身存在的突出 问题。
在最后的讨论阶段,几位老师与参加研讨的同学围绕对涂尔干文本的理解、阅读中的问题、相关流派思想家的理论,以及涂尔干理论与中国社会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了自由、开放而深入的探讨。
这是法学系“思与行读书小组”举办的第8次读书研讨活动,也是法学专业研究生进行的一次跨学科读书的有益尝试。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了经典著作,拓展了学生的理论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术想象力,从而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思考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