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网讯(通讯员:金艳芝)2021年6月26日晚,由我校文学院主办,文学院中文系承办的“人文建大,国学讲坛”系列学术讲座迎来又一位名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沈睿文教授应邀来到草堂校区,为我校部分研究生及本科生主讲了“看图说话——从大使厅东壁壁画与《摩诃婆罗多》谈起”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文学院中文系孙武军老师主持。
讲座开始前,孙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沈睿文教授丰硕的学术成果及目前的研究重心。沈教授的研究方向是中古时期的丧葬习俗,研究重心先后主要有唐代帝陵、入华粟特人祆教信仰与丧葬、大使厅壁画等。
讲座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看图说话与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沈教授首先以人物画像为例,说明了图像的有限性及多元视角的差异性,又截取电影《天下无双》中的片段,说明了不同人物看待同一件事情时拥有的差异化视角。其次,分析图像与阅读文献的方法,面对不同文献时需要找到一个符合逻辑的序列,理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建立文学(文字)与图像的连接,文字是抽象的,图像是具象的,要明白“东篱”见“南山”并非写实,而重在其精神境界。再次,文本细读与图像细读。沈教授指出,一段文献资料可能蕴涵着不同指向的信息,通过文本细读可以读出不易品察的内涵。同时还要考察绘画者的立场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文化等,从而判断图像是否真实、是否变形,用意何在。
第二部分是《摩诃婆罗多》与大使厅壁画释读。大使厅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旧城阿夫拉西阿卜,大使厅四壁壁画残破较为严重,自20世纪60年代发掘以来,学者们一直在猜测与复原壁画内容,众说纷纭。大使厅东壁壁画残损最为严重,释读也最为困难。沈教授在梳理阿尔鲍姆、马尔萨克、莫德、葛乐耐、康马泰等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逻辑序列与推翻悖论的方式,得出了大使厅东壁壁画内容源于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的初步结论。随后以图像细读、图文结合的方法对东壁壁画的构成及诸元素进行详细解读。大使厅东壁壁画根据中间门道分成左右两侧,门道右侧壁画又分为右侧和左侧两部分。沈教授按照自右至左的顺序对图像一一进行解读,对“胡跪人物”“水牛”“裸体孩童”“水鸟”等元素及“射箭”等情节进行分析,指出自己与其他学者的不同看法及其原因。沈教授结合《摩诃婆罗多》所载毗湿摩出生故事,对大使厅东墙壁面现存诸壁画单元的内容进行比定,将编号中的场景与故事一一对应,最终得出大使厅东墙壁画为《摩诃婆罗多》中的毗湿摩诞生故事的观点。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中,沈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答。17级机械电子专业的赵子昊同学向沈教授请教了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沈教授在回答中指出,“文学研究像做实验一样,要设计一个方案,尽量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去多方面论证,多建立论据支撑才能使结论更加可靠。”18级研究生张宇翎向老师请教解读墓葬图像的方法,沈教授指出,考古学研究讲究组合,要考虑单个图像和其他图像的组合关系,放在系统里考察其功能及“礼”“俗”以及“个人喜好”等要素。杨夏怡、任乐、邓欣怡、金艳芝等同学也针对自己的疑惑向沈教授提出问题,沈教授从学术训练、问题意识、思维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解答,并勉励大家多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心怀大问题,养成随时记录问题和思考的习惯。
最后,孙武军老师对沈教授的到来再次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整个讲座及听讲收获作了简要总结:一是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多读书才能产生问题意识;二是要做好学术史梳理,敬畏前人,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三是要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地进行研究论证;四是要思考大问题,拓宽眼界和思维,养成随时随地记录、捕捉思考体悟的习惯。
沈睿文教授将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以通俗的方式展现,结合诙谐幽默的例证帮助学生理解,向学生传授了自己的研究经验与治学方法,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彩讲座。周玥聪同学认为沈教授对图像的解读非常深刻、全面且生动,其将局部与整体相联系、系统解读、图像细读的方法值得大家反复揣摩学习。其他同学也倍受启发,表示会加强学术训练,丰富知识储备,向沈教授学习其思维逻辑方法和治学精神。本次讲座对于拓宽同学们的研究视域、激发研究热情、领悟学术奥秘等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大家热切期盼下一次学术讲座的到来。讲座结束后,师生合影留念。
审核:沈睿文、孙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