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目前有研究人员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7名,职称、学位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2016年,研究所经过调整,在研究方向、项目申报、著作出版、论文发表等方面进一步夯实了研究基础,凸显了研究特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方向
本研究所确定了三大主要研究方向:1、“城乡建筑文化变迁研究”;2、“中外园林文化研究”;3、“区域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态建筑研究”。
二、研究成果
2016年以来,本所承担的高层次科研项目和获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项目:目前本所承担的高层次纵向科研项目共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研究项目2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到款额总计230余万元。本所参与的横向科研项目主要有:四川、湖北等地政府委托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研究项目、榆林市米脂县、渭南市大荔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制作项目、安康市镇坪县长寿文化现象研究项目、浐灞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等。
2、论文论著:2016年以来,本研究所研究人员独立发表及合作发表的研究论文共40余篇,共出版学术专著16部,其中祁嘉华教授的专著《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储兆文教授的专著《文学城市》《外国园林史》、崔文河的《青海乡土民居更新适宜性设计方法研究》、史雷鸣的专著《物与词》等,紧紧围绕本所既定的研究方向,涉及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建设、区域特色或生态建筑文化、园林景观文化以及建筑语言研究等内容,具有知识性、学理性、操作性有机结合的特点,出版后在业界反映良好。
三、研究特色
从近年来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来看,本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1、宏观与微观:体现建筑文化研究的本位性,较好地处理了宏观文化研究与微观现实建筑研究的有机结合;
2、学理与实证:体现了基础理论研究的学理性和现实实证研究的针对性,密切了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和联系;
3、基点与应用:把研究基点放置于传统与现代、区域与全局、问题与方案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和探究。
四、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
1、人才培养
建筑文化研究9名成员基本上都是一线本科授课老师和研究生导师,他们把本所的研究课题和项目或多或少融入到本科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培养之中,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和发表的论文很多是本所的研究方向之内的选题,拓展了研究的疆域和视野,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路径和示范。
2、学术交流
近年来,本所注重与学界和社会上的学术交流,其中在园林文化研究方面,与西北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台湾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等分别进行了学术交流;参与西北大学李浩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申报,并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与省社科联、校文学院、校科技处人文社科部联合主办了《中国园林与文学》学术研讨会。
主要成员参加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学术论坛,如浙江西塘古镇首届中国古村落国际高峰论坛、中国浙江(鸣鹤)传统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何去何从·中国传统村落国际高峰论坛、中国(福建·南平)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中国窑洞文化高峰论坛、中国(青木川)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高峰论、第三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陕西省政协组织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状况现场调研与汇报会、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组织的重耳川历史文化价值研讨会、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组织的中国镇坪首届长寿文化论坛等;部分人员参与了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西北脆弱景观生态规划、诗经里二期规划设计等学术交流和规划论证活动。
五、发展规划
1、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为学校人文精神建设,尤其是为理工科专业增强人文修养和拓展建筑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做出贡献。如继续将建筑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视频公开课,为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开设“建筑评论”课等。
2、服务社会:将理论研究与国家文化建设相结合,如为旅游文化名镇建设、园林化城市建设、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评选等服务,拓展研究成果的现实土壤和服务领域。
3、队伍建设:完善学术骨干的遴选、培养机制,加大青年研究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
4、多出成果:提高科研实力和水平 建立保障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机制;建立与优秀期刊的学术联系,激励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的申报以及论文的发表和专著的出版。